黄疸是指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导致肝臟无法将其代谢清除。在新生儿出生后数日至数周内,由于肝脏功能未完全发育,黄疸较为常见。因此,黄疸不一定意味着存在胎毒,但若黄疸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是胎毒的表现。
胎毒是一种婴儿出生前或出生时,由于母体和胎儿之间的不相容或某些疾病引起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胎儿从母体获取足够的氧和营养,而将代谢废物排出母体。但当母体和胎儿之间的血液不相容时,产生的抗原物质可能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形成抗体,再使红细胞破坏、溶解、甚至导致贫血。当胆红素通过肝脏代谢后,如不能完全被清除,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导致黄疸。黄疸若持续较长时间,则有可能侵及脑部,导致神经系统损害。
目前,通过孕妇筛查及婴儿出生后的疾病筛查,可检测出多种关于母体和胎儿之间的不相容情况,从而防止胎儿出生后出现严重的胎毒症状。医生会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黄疸的情况及其它症状,进一步检查孩子的胆红素水平,确诊是否存在胎毒。一般来说,黄疸水平在12毫摩尔/升以上,或症状持续超过2周,可能是诊断存在胎毒的标志。
总之,黄疸不一定意味着存在胎毒。但当黄疸出现的时间、黄疸的情况及其它症状提示存在胎毒风险时,医生会检查孩子的胆红素水平,确诊是否存在胎毒。如发现存在胎毒,医生会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以防止胎毒造成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