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第一时间的营养来源便是母乳,母乳不仅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更含有各种抗体,能够帮助宝宝提高免疫力。但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吃母乳可能会呛奶,因为他们的吞咽反射还不够成熟,需要逐步学会正常的喝奶方式。
一般来讲,宝宝出生后前几周的喝奶方式主要是根据本能反射来完成,也就是说,在感觉到乳头中有奶汁之后,宝宝会自然地用舌头将它推到嘴巴后部,接着将乳头吸入口中,进而吞咽。但因为宝宝的吞咽反射尚未发育完善,他们可能会不小心吸入空气或乳汁,导致呛咳或烦躁不安等现象。当宝宝到了3~4个月左右的时候,随着吞咽和呼吸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吃奶的质量也会逐渐提高,呛奶的情况会减少或消失。
当然,即使孩子到了3个月,也不能保证完全避免呛奶的情况,特别是宝宝吃奶时心情不稳定或者奶流量大、喝得比较急的时候,就更容易发生呛奶。因此,母亲需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保持正确的喂养姿势,避免令乳汁流得过快过多,同时也要仔细观察宝宝的状态,如果他出现了烦躁、咳嗽、窒息、脸色发红等状况,可能是呛奶了,这时需要及时帮宝宝做好通气,让他平静下来,同时观察宝宝状态是否恢复正常。如果症状持续不减或者情况严重,应及时联系医生寻求帮助。
总之,宝宝的吞咽反射需要逐步加强,呛奶的情况可能持续到宝宝4~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过只要母亲遵循正确的喂养姿势、掌握好宝宝的情况,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些情况会逐渐减少。母乳喂养中要保持耐心与细心,为宝宝提供更好的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