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吐奶是婴儿喝奶时突然咳嗽和用力排出奶液的现象。婴儿因为还没有完全发育好的反射机制,在喝奶时容易发生呛奶现象。呛奶是因为奶液误入呼吸道,激发呼吸道反射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以下是呛吐奶的原理:
1. 婴儿的反射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婴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内,婴儿的反射机制还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舌头和喉咙的运动,也不能很好地控制咀嚼、吸吮和咽喉动作。这些都是喝奶时很重要的动作,如果婴儿的反射和协调能力不够强,就很容易呛到奶液。
2. 婴儿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共用一条气管。在婴儿的气管分支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是合并在一起的,因此当奶液被误吸入气管时,就会刺激呼吸中枢和喉咙肌肉,反射性地咳嗽和吐奶。
3. 婴儿的食道较短、较宽,容易让奶液溢出。由于婴儿的幼小身体,在进食的时候,食道长度和胃大小都与成年人相比较小,导致婴儿在喝奶时奶液堆积较多而不易被胃承载,因而挑出口腔而喷出。
4. 人类奶具有低黏度的特征。相对于其他哺乳动物的奶类,人类奶的黏度较低,容易在食道中溢出。婴儿要自行吞咽吸收奶液,只是靠着牙龈、舌头的努力,但运动困难,容易窒息就是因为奶液被误吸。
综上所述,呛吐奶一般是由于婴儿的反射机制未发育完全、上下呼吸道共用一条气管、食道较短而宽和人类奶较低黏度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家长在给婴儿喂奶时应该尽可能避免小儿窒息,可采用小嘴巴大力用力的伸直身体,让头部较高的姿势,喂奶时控制奶量,尽量将奶喂进入婴儿口中,使奶流缓慢。同时,家长应认真观察婴儿的状态,避免出现呛吐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