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心率是指胎儿的心跳频率,是衡量胎儿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在产前检查中测量胎心率,以及在分娩过程中监测胎心率。那么,具体胎心率应该在什么时候测量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胎心率在产前检查中测量
产前检查是早期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处理的好机会,也是孕期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做多次产前检查,其中就包括测量胎心率。产前检查的时间一般为怀孕前三个月、怀孕中期和怀孕后期进行。
在怀孕三个月左右的时候,产妇需到医院接受第一次孕产检查。医生会测量孕妇的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然后询问孕妇的个人和家庭病史,并进行基础性的身体检查。此时,还可以通过阴道超声检查或腹式彩超检查测量胎儿的心跳率。
在怀孕中期,一般在孕妇怀孕20-24周的时候,医生会给孕妇进行第二次产前检查。同样也会进行身体指标的测量,以及胎儿心跳率的测量。
在怀孕后期,一般在孕妇怀孕36周左右,医生会进行第三次孕产检查。同样也包括测量胎儿心跳率。
这些产前检查除了测量胎儿的心跳率外,还可以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发现胎位异常等问题。
分娩过程中的胎心率监测
在分娩过程中,胎心率监测是非常重要的。胎心监测可以确保胎儿的健康和安全。包括:
持续胎心监测:在分娩早期和中期,通常采用外置式胎心监测仪测量胎心率。外置式胎心监测仪可以在孕妇的腹部上固定两个传感器,用于监测胎儿心跳率和宫缩情况。
内置式胎心监测:在分娩中晚期,特别是在其它检查出问题时,医生可能需要安装内置式胎心监测器。内置式胎心监测器通过在宫颈内放置一个电极,直接测量胎儿的心跳率。
总之,测量胎心率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产妇和未婚夫应该认真对待产前检查,及时了解胎儿的生长情况,以及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健康状况,以尽可能保证分娩的安全和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