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特别是在新生儿中非常普遍。而黄疸在中医中也有一个别名,叫做“胎毒”。那么,黄疸为什么被称为胎毒呢?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中医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有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等,同时也认为人体内有毒素,称为“毒素”,或者称之为“毒瘤”。这些毒素可以来源于环境,例如吸入污染空气或饮用不干净水等。也可能来源于日常生活或者饮食习惯,如长期饮酒、喝茶或吸烟等。当毒素在人体内累积并达到了一定的量时,就会导致人体某些器官的功能变得不正常,从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例如头疼、身体发热、便秘、口臭等等。
回归到黄疸问题,黄疸是因为人体内黄疸素积聚过多,导致皮肤和眼珠变黄的一种疾病。而黄疸素在中医中被称为“胆毒素”,通常是由于肝功能的异常导致黄疸发生。胎儿在母体内时,由于肝脏未成熟,无法从母体中过滤出胆毒素。加上胎儿本身不具备排毒的能力,所以如果胆囊或肝脏发生一些问题,胎儿体内的胆毒素就会在大脑和皮肤上积聚,最终导致出现黄疸的症状。
因此,由于黄疸通常与胆毒素在胎儿体内积聚有关,中医将其称为“胎毒”。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胎儿由于出生后会随着神经系统和肝脏的发育逐渐排出体内的胆毒素。如果出现黄疸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处理,以免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