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2019年修改了《母体保健法》,明确规定禁止胎儿性别鉴定。这项法律的出台是为了防止反对派人士滥用性别鉴定来进行性别歧视问题的引发,以及控制因性别歧视引起的新生儿选择性别的情况。但是不少人对这项规定产生了质疑,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该规定是否涉及个人权利和自由。
在过去,检测胎儿性别主要是由国营或私营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的,而这种检测在传统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对农村地区出生孩子的性别进行鉴定以确定种植计划、婚姻策略等方案的制定。但现代社会中,胎儿性别检测大多由私人机构进行,且检测的原因往往是为了选择性别,为家族扩大子嗣、平衡子女的性别比例、满足心理需求等,甚至还有一些印度、中国等国家的黑市鉴定,主要是由医生或传统助产士进行,涉及行贿、非法流动资金和收取高额费用等问题。
因此,禁止胎儿性别检测和选择性别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暴力,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和个人权利,另一方面是为了宣传性别平等,推行少子化政策,不再把婴儿的性别作为父母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虽然禁止胎儿性别鉴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保护个人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了所有的胎儿性别鉴定。在日本,妇女怀孕后需要接受一些严格的“保健”检查,其中包括进行早期血液检查和筛查常见的胎儿疾病和异常。但如果在进行这些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人在进行胎儿性别鉴定,会因为违法而受到罚款。同样的,医院不能以任何形式主动提供胎儿性别的信息,如胚胎计划、流产和怀孕的注意事项等。
考虑到日本的社会环境和背景,禁止胎儿性别鉴定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控制家庭规模,保护人类整个物种的生存状况都提供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其他国家,如果不将技术与人类伦理、社会制度完全结合的话,也就是容易滑向过度商业化和反人类倾向的状态。